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1 

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背景环流对比分析

, PP. 1453-1461

Keywords: 青藏高原,高原切变线,背景环流,涡度平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2000-2004年汛期(5~9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高原切变线活动过程进行了普查和分类,并对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生成日,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移出日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的强盛日的背景环流特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层上,两槽一脊的背景环流形势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的生成。较深的32°~49°N东亚大槽有利于切变线移出高原主体。移出高原切变线背景环流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要比未移出的西伸明显。在对流层200hPa层上,南亚高压的存在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的生成,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上空的南亚高压强度要比未移出的强,而且相对较强的高空急流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的东移。暖平流对高原切变线的生成有很重要作用,较强的暖平流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移出高原主体;高原北部存在的较大正涡度平流有利于高原切变线的移出。移出高原主体的高原切变线在高原北部500hPa层上的正涡度平流要比未移出的强。

References

[1]  李跃清, 郁淑华, 彭骏.青藏高原切变线切变线年鉴[M]. 2003.
[2]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切变线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3): 549-555. 浏览
[3]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拉萨会战组. 夏半年青藏高原500 hPa切变线切变线的研究[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4]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拉萨会战组. 夏半年青藏高原500 hPa切变线切变线的研究[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5]  徐国昌. 500 hPa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特征[J]. 高原气象, 1984, 3(1): 38-43.
[6]  刘富明, 潘平. 青藏高原横切变线南移的研究[J]. 高原气象, 1987, 6(1): 58-66.
[7]  郁淑华, 何光碧, 滕家膜. 青藏高原切变线对四川盆地西部突发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J]. 高原气象, 1997, 16(3): 306-311.
[8]  罗四维, 杨洋, 吕世华.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诊断分析研究[J]. 高原气象, 1991, 10(1): 3-14
[9]  李国平, 赵邦杰, 杨锦青. 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J]. 大气科学, 2002, 26(4): 519-525.
[10]  罗四维, 杨洋.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数值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 1992, 11(1): 41-50.
[11]  陈伯民, 钱正安. 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和低涡的数值预报试验[J]. 大气科学, 1995, 19(1): 63-72.
[12]  陈伯民, 钱正安, 张立盛.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和发展的数值模拟[J]. 大气科学, 1996, 20(4): 491-502.
[13]  孙国武, 陈葆德, 吴继成, 等. 大尺度环境场对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作用[J]. 高原气象, 1987, 6(3): 35-43.
[14]  陈忠明, 闵文彬, 缪强, 等. 高原涡与西南低涡相互耦合作用的个例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1): 75-80.
[15]  郁淑华, 高文良, 肖玉华. 冷空气对两例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影响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1): 96-103.
[16]  郁淑华, 高文良.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J]. 高原气象, 2008, 27(6): 1276-1287.
[17]  高文良, 郁淑华.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平均环流场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1): 204-212.
[18]  孙国武, 陈葆德, 吴继成, 等. 盛夏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能收支过程[J]. 高原气象, 1989, 8(4): 313-320.

Full-Text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WeChat 15387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