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北京降雹天气特征分析
, PP. 763-777
Keywords: 蒙古冷涡 ,冰雹 ,能量锋 ,条件对称不稳定 ,干冷空气侵入
Abstract:
蒙古冷涡是诱生北京地区冰雹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对近8年几例冰雹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在蒙古冷涡影响下,北京地区产生的冰雹天气与其他天气类型相比,具有分布范围广、局域性强的特点。对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天气形势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蒙古冷涡后部强冷空气与前部暖湿气流交绥,地面强冷锋造成的对流天气;另一类是主冷锋后,蒙古冷涡后部不断南下的冷空气,与增温\,增湿的地面低涡或切变线系统而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造成的对流天气。同时该两类天气也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对流层低层的能量锋,大气的斜压性和层结的条件对称不稳定激发了能量锋前蕴酿已久的湿有效能量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导致对流不稳定天气的发展。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正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强的风垂直切变更促使对流上升运动的发展。尽管这两类冰雹的各项特征的强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冰雹天气强弱也有差别,但都表现了有利于冰雹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动力、热力特点。与其它个例比较,可以综合提出蒙古冷涡影响下冰雹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References
[1] 孙明生, 汪细明, 罗阳, 等.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方法的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1996, 7(3): 336-343
[2] 葛润生, 姜海燕, 彭红. 北京地区雹暴气流结构的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1): 1-7
[3] 孙莹, 寿绍文, 沈新勇, 等. 广西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形成机制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3): 677-685
[4] 廖玉芳, 俞小鼎, 吴林林, 等. 强雹暴的雷达三体散射统计与个例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4): 812-820
[5] 张杰, 张强, 康凤琴, 等. 西北地区东部冰雹云的卫星光谱特征和遥感监测模型[J]. 高原气象, 2004, 23(6): 743-748
[6] 王秀明, 钟青. 一次冰雹天气强对流(雹)云演变及超级单体结构的个例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 2009, 28(2): 352-365
[7] 王秀明, 钟青. 环境与强对流(雹)云相互作用的个例模拟[J]. 高原气象, 2009, 28(2): 366-373
[8] 寿绍文, 励申申, 姚秀萍. 中尺度气象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141-203
[9] Browning K A, N M Roberts. Structure of a frontal cyclone[J].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994, 120: 1535-1557
[10] Browning K A, B W Golding. Mesoscale aspects of a dry intrusion within a vigorous cyclone [J].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995, 121: 463-493
[11] 三北灾害性天气协作区冰雹专题组. 冰雹预报文集[C]. 北京: 1979: 12-19
[12] Hoskins B J. A potential vorticity view of synoptic development[J]. Meteor Appl, 1997, 4(4): 325-334
[13]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资料室. 北京气候志[Z].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7: 94-96
[14] 李青春. 北京地区夏季雷雨大风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 北京气象, 1996, 3: 20-23
[15] 廖晓农, 余小鼎, 于波. 北京盛夏一次罕见的大雹事件分析[J]. 气象, 2008, 34(2): 10-17
[16] 康凤琴, 张强, 马胜萍, 等.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冰雹形成机理[J]. 高原气象, 2004, 23(6): 749-757
[17] 田利庆, 许焕斌, 王昂生. 雹云机理新见解的观测验证和复现[J]. 高原气象, 2005, 24(1): 77-83
[18] 燕东渭, 杨艳, 孙田文, 等. k-近邻法及铜川降雹预报试验[J]. 高原气象, 2009, 28(1): 209-213
[19] 王伏村, 丁荣, 李耀辉, 等. 河西走廊中部冰雹天气的环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6): 1343-1349
[20] 郑永光, 张春喜, 陈炯, 等. 用NCEP资料分析华北暖季对流性天气的气候背景[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3(5): 600-608
[21] 张培昌, 杜秉玉, 戴铁丕. 雷达气象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284-395
[22] 俞小鼎, 姚秀萍, 熊廷南, 等.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260-273
[23] 刘还珠, 王维国, 邵明轩, 等. 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北京区域性暴雨的机理分析[J]. 大气科学, 2007, 31(4): 727-734
[24] 刘健文, 郭虎, 李耀东, 等. 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102-113
[25] Bennett D A, B J Hoskins. Conditional symmetric instability-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frontal rainbands[J]. Quart J Roy Meteor Soc, 1979, 105: 945-962
[26] 罗格B, 威尔顿, 苏珊, J, 哈默斯著, 郑新江, 陆文杰等译. 水汽图象在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中的解译与应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82-83
[27] M J 巴德, G S 福布斯, J R 格兰特, 等编, 卢乃锰, 冉茂农, 刘健等译. 卫星与雷达图象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76-77
[28] 丁一汇. 高等天气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320-323
Full-Text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