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5 

强锋区结构的梅雨锋短时暴雨形成和维持机制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4.00019, PP. 1084-1094

Keywords: 短时暴雨,梅雨锋,锋生,强锋区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4日江西北部短时大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西风槽、季风、锋面气旋切变及其上的中尺度波动构成梅雨锋水平环流的多尺度结构,短时暴雨在对流层高层槽前的辐散抽吸较普通暴雨更明显。(2)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梅雨锋结构的普遍特征,如在对流层中下层表现为强θse水平梯度形成的锋面,中低层正涡度柱、风和水汽的辐合带与梅雨锋对应,但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如短时暴雨锋面坡度小,锋区强度强,两侧存在明显的温度对比,锋区内水平风切变和垂直风切变显著。(3)边界层辐合、锋面和高空急流等抬升机制共同作用,促使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倾斜对流,区别于普通梅雨的垂直对流。(4)雨区上空强垂直上升运动、高空强辐散、低空强辐合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互相耦合,深厚的正涡度柱沿锋区倾斜向上发展,是此次暴雨与其他短时暴雨在动力机制上的共性。但在低空此次暴雨比普通暴雨存在更明显的锋生,且动力条件较其他暴雨更强。(5)强盛低空急流的脉动和稳定维持使雨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机制,高低空水平距离的缩短有利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这与梅雨的普遍特征是一致的。

References

[1]  陶诗言等著. 中国之暴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2]  丁一汇等著.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3.
[3]  陶诗言, 倪允琪, 赵思雄, 等.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1-184.
[4]  倪允琪, 周秀骥. 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研究的进展[J]. 气象, 2005, 31(1):9-12.
[5]  张丙辰. 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0.
[6]  隆霄, 潘维玉, 邱崇践, 等. 一次非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及其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09, 28(6):1335-1347. 浏览
[7]  张小玲, 陶诗言. 1998年梅雨锋的热力动力结构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3):257-267.
[8]  赵思雄, 张立生, 孙建华. 2007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及其中尺度系统特征的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12(6):713-727.
[9]  赵玉春, 许小峰, 崔春光. 中尺度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J]. 高原气象, 2012, 31(5):1268-1281. 浏览
[10]  于玉斌, 姚秀萍. 干侵入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J]. 气象学报, 2003, 61(6):769-778.
[11]  姚秀萍, 于玉斌. 2003 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J]. 大气科学, 2005, 29(6):973-985.
[12]  王啸华, 吴海英, 唐红昇, 等. 2009年7月7日南京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气象, 2012, 38(9):1060-1069.
[13]  王丹, 王改利, 刘黎平, 等. 基于雷达回波外推和中尺度模式预报的短时降水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4, 33(3):811-822,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38. 浏览
[14]  金琪, 舒斯, 王晓玲, 等. "080527"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的中尺度天气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2):6-11.
[15]  韦惠红, 赵玉春, 龙利民, 等. 湖北省卫星云图短时暴雨概念模型研究[J]. 暴雨灾害, 2010, 29(1):14-37.
[16]  李银娥, 陈璇, 王艳杰. 2011年6月9-10日和13-14日湖北两次暴雨过程分析[C]. 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 2011:342-346.
[17]  杜惠良, 周玲丽. 2011年6月14-15日浙江梅汛期暴雨过程分析[C]. 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104-110.
[18]  徐娟, 周春雨, 高天赤. 梅雨锋江淮气旋发展机制及其与暴雨的关系[J]. 科技通报, 2013, 29(5):24-29.
[19]  Liu J Y. Tan Z M. Mesoscale predictability of a Meiyu heavy rainfall[J]. Adv Atmos Sci, 2009, 26:438-450.
[20]  张小玲, 陶诗言, 张顺利. 梅雨锋上的三类暴雨[J]. 大气科学, 2004, 28(2):188-205.
[21]  王建捷, 陶诗言. 1998年梅雨锋的结构特征及形成与维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5):526-534.
[22]  Jiang Jianyin, Ni Yunqi. Diagnostic study on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ical Meiyu front system and its maintenance mechanism[J]. Adv Atmos Sci, 2004, 21(5):802-813.
[23]  张建海, 曹艳艳, 陈柯辰. 2011年浙江梅汛期前后旱涝急转形势及梅雨锋结构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3, 32(1):221-233,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22. 浏览
[24]  陈丽芳, 高坤. 梅雨锋结构的数值模拟[J]. 气象学报, 2006, 64(2):164-179.
[25]  孙素琴, 郑婧, 支树林, 等. 一次由"列车效应"引发的梅雨锋暴雨研究[J]. 高原气象, 2015, 34(1):190-201, 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146. 浏览
[26]  尹东屏, 张备, 孙燕, 等. 2011年江苏典型和非典型梅雨锋暴雨特征对比分析[J]. 暴雨灾害, 2013, 32(2):105-112.
[27]  李峰, 张芳华, 熊敏诠, 等. 2005年"5.31"湖南暴雨过程触发维持机制[J]. 气象, 2006, 32(3):72-77.

Full-Text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