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核农学报  2015 

氮素亏缺对超级杂交早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5.07.1427, PP. 1427-1435

Keywords: 超级杂交早稻,氮素亏缺,生长发育,产量,氮肥利用,补偿效应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提高超级杂交早稻氮肥利用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对超级杂交早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不施氮明显减少了超级杂交早稻的分蘖数和茎、叶、穗部器官干生物质量;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不施氮使超级杂交早稻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而幼苗期及抽穗期后缺氮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小;分蘖期缺氮明显降低了超级杂交早稻单株有效穗数,幼穗分化期缺氮对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最大;超级杂交早稻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分蘖及干生物质量均存在一定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但未发现结实率存在明显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千粒重补偿效应也极小;总体上,分蘖期至抽穗期,尤其是幼穗分化期保证氮素的充分供应,控制籽粒乳熟后氮肥的使用对超级杂交早稻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氮肥吸收效率(NUPE)、氮收获指数(NHI)、氮肥生理利用率(NPE)、氮肥偏生产力(PFP)可起到优化的效果。超级杂交早稻氮素亏缺的敏感期为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补偿有效临界期为抽穗期,保证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的氮素供应对于提高超级杂交早稻氮利用率及增加产量极为重要,而对于缺氮条件下的氮肥补追应不能晚于抽穗期。

References

[1]  Bond J A, Walker T W, Ottis B V, Harrell D. Rice seeding and nitrogen rate effect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two rice cultivars [J]. Agronomy Journal, 2008, 100(2):393-397
[2]  杨京平, 姜宁, 陈杰. 水稻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的模拟试验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3):318-324
[3]  夏晓亮, 石祖梁, 荆奇, 戴廷波, 姜东, 曹卫星.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0, 47(3):490-496
[4]  樊剑波, 张亚丽, 王东升, 段英华, 叶利庭, 沈其荣. 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研究进展[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2):129-134
[5]  Peng S B, Buresh R J, Huang J L, Yang J C, Zou Y B, Zhong X H, Wang G H, Zhang F S.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low agronomic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irrigated rice systems in China [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6, 96(1): 37-47
[6]  吴建富, 潘晓华, 石庆华, 王苏影, 李涛, 李强. 江西双季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稻米, 2012, 18(5):33-35
[7]  庞桂斌, 彭世彰. 中国稻田施氮技术研究进展[J]. 土壤, 2010, 42(3):329-335
[8]  Ju X T, Xing G X, Chen X P, Zhang S l, Zhang L J, Liu X J, Cui Z L, Yin B, Peter C, Zhu Z L, Zhang F S. 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 by improving 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hi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PNAS), 2009, 106(9): 3041-3046
[9]  翟丙年, 李生秀. 氮素对冬小麦产量的亏缺及补偿效应[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9(3):53-56
[10]  曾祥明, 韩宝吉, 徐芳森, 黄见良, 蔡红梅, 石磊. 不同基础地力土壤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4):2886-2894
[11]  赵明, 李建国, 张宾, 董志强, 王美云. 论作物高产挖潜的补偿机制[J]. 作物学报, 2006, 32(10):1566-1573
[12]  邢英英, 张富仓, 王秀康.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灌溉和氮营养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6):1-6, 11
[13]  褚丽丽, 张忠学. 氮素营养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补偿效应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0, 30(10):2665-2670
[14]  马银山, 杜国祯, 张世挺. 施肥和刈割对冷地早熟禾补偿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0, 30(2):279-287
[15]  翟丙年, 李生秀. 氮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亏缺和补偿效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21(3):308-313
[16]  翟丙年, 孙春梅, 王俊儒, 李生秀. 氮素亏缺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3, 29(6):913-918
[17]  蒋鹏, 黄敏, Ibrahim M, 曾燕, 夏冰, 施婉菊, 谢小兵, 邹应斌. "三定"栽培对双季超级稻养分吸收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12):2194-2207
[18]  陈爱忠, 潘晓华, 吴建富, 石庆华, 杨上勤. 氮素施用比例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3):40-44
[19]  邹应斌, 陈玉枚, 徐国生, 张正良, 夏冰, 程兆伟, 刘武, 莫亚丽, 詹可. 双季超级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基因型差异[J]. 作物研究, 2008, 22(4):225-229
[20]  付景, 杨建昌. 超级稻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4):343-348
[21]  Peng S B, Tang Q Y, Zou Y B.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J].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2009, 12(1):3-8
[22]  陈小荣, 孙嘉, 肖自京,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不同产量潜力杂交早稻品种的群体自动调节力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4(5): 851-858
[23]  陈小荣, 肖自京, 孙嘉,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不同产量晚稻品种分蘖期动态密度稀化下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与生理机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4): 405-412
[24]  陈小荣, 石庆华, 潘晓华, 贺浩华, 张美良, 吴德龙, 朱昌兰, 胡水秀, 李木英, 曾勇军. 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生产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6(2): 161-163
[25]  凌启鸿, 张洪程, 戴其根, 丁艳锋, 凌励, 苏祖芳, 徐茂, 阙金华, 王绍华.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2457-2467
[26]  陈小荣, 刘灵燕,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抽穗后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产量形成和叶片δ13C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3, 27(2): 240-246
[27]  陈小荣, 孙嘉, 肖自京,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双季杂交早稻秧苗素质对产量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2, 26(9):1298-1304
[28]  张亚丽, 董园园, 沈其荣, 段英华. 不同水稻品种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特性的研究[J]. 土壤学报, 2004, 41(6):918-923
[29]  霍中洋, 姚义,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不同播期直播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 33(4): 39-45, 71
[30]  黄丽芬, 董芙蓉, 霍中洋, 全晓艳, 魏海燕, 戴其根, 许钶, 张洪程. 氮素水平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水稻的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2, 26(9):1290-1297

Full-Text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