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大豆叶面施氮量及氮素利用率的15N标记
DOI: 10.11983/CBB14129, PP. 490-494
Keywords: 大豆,叶面,氮素,最适施用量,利用率
Abstract:
?为研究大豆(Glycinemax)叶面适宜施氮量及叶面氮素吸收与利用的规律,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品种合农64为实验材料,采用15N标记示踪法在大豆需氮关键时期R5期进行叶面施氮,分析大豆组织器官标记氮素的积累量及回收率。结果表明:在4.5kg·hm-2(N3)施氮条件下,大豆组织器官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中籽粒干物质平均重22.7g,总干物质平均重73.2g,分别比不施氮处理(N0)高17.92%和16.38%;籽粒氮素积累量平均为134.4mg?plant-1,比不施氮处理(N0)高13.13%,说明4.5kg·hm-2(N3)施氮条件是合农64在R5期的最适叶面施氮量。在不同施氮条件下,各组织器官标记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籽粒标记氮积累量在4.5kg·hm-2(N3)施氮条件下最高,为9.96mg?plant-1。这一结果同样说明了4.5kg·hm-2(N3)是合农64在R5期的最适叶面施氮量,同时明确了叶面氮素是籽粒氮素积累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各组织器官标记15N积累量顺序为籽粒>茎>叶>荚皮>叶柄>根,且各器官间差异显著,说明在R5期叶面施氮籽粒积累的叶面氮素最多。从15N标记在各组织器官的贡献率来看,在3.5kg·hm-2(N1)施氮条件下,籽粒氮素贡献率与植株氮素回收率最高,说明在叶面施氮量较小的条件下,氮素更容易被籽粒吸收利用,但净积累量却低于最适施氮量处理(N3)。在3.5kg·hm-2(N1)施氮条件下,植株氮素回收率高于最适施氮量处理(N3)。
References
[1] | 1 曹娟华, 楮国忠 (2011). 不同施肥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 (8), 11-12.
|
[2] | 2 邸伟, 金喜军, 马春梅, 龚振平, 董守坤, 张磊 (2010). 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与产量影响的研究. 核农学报 24, 612-617.
|
[3] | 3 丁洪, 郭庆元 (1995). 氮肥对不同品种大豆氮积累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土壤通报 26, 18-21.
|
[4] | 4 董守坤, 龚振平, 祖伟 (2010). 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6, 65-70.
|
[5] | 5 董守坤, 刘丽君, 张冰, 马春梅, 龚振平, 祖伟 (2011). 利用 15 N标记确定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籽粒氮素构成的影响. 大豆科学 30, 92-95.
|
[6] | 6 董钻 (2000). 大豆产量生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pp. 76-89.
|
[7] | 7 金喜军, 龚振平, 马春梅, 姚玉波, 邸伟 (2012). 大豆植株苗期至结荚初期对肥料氮的吸收与分配. 核农学报 26, 809-841, 837.
|
[8] | 8 刘志全, 马淑时 (1997). 大豆喷施叶面肥后产量及其性状的比较. 吉林农业科学 (2), 43-45.
|
[9] | 9 谢甫绨 (2011). 大豆生理与遗传改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pp. 50-71.
|
[10] | 10 晏娟, 尹斌, 张绍林, 沈其荣, 朱兆良 (2008).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4, 835-839.
|
[11] | 11 杨延兵, 高荣岐, 尹燕枰, 吴承来, 李圣福 (2008). 不同品质小麦氮素分配及利用率的 15 N示踪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8, 830-835.
|
[12] | 12 姚文秋, 于海杰, 胡国华 (2004). 叶面喷施氮磷钾混合肥对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种子世界 (9), 23-24.
|
[13] | 13 张勇, 杨兴勇, 董全中, 薛红, 张明明, 宋继玲 (2009). 叶面喷施氮肥对大豆丰收2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10), 54-56.
|
[14] | 14 赵开兵, 李传军 (2001). 叶面肥及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的增产效果. 安徽农学通报 7(4), 5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