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鲁西隆起北部磁村断层走滑特征及其控藏意义
, PP. 44-52
Keywords: 伸展断层 ,走滑断层 ,磁村断层 ,晚中生代-新生代 ,鲁西隆起北部
Abstract:
盆地周边地质调查是研究盆地构造演化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露头区断层活动规律可以直观分析盆地内观察不到的断层性质。本文主要研究了磁村断层的野外地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并类比了沉积盆地内的断层对沉积的控制。研究发现磁村断裂带内地质现象丰富,发现有擦痕、阶步、碎裂灰岩、牵引褶皱、石香肠构造、菱形构造等,其中石香肠构造和菱形构造受控于岩性及断裂带内局部应力场变化,与其他证据共同指示磁村断层为一条右旋伸展-走滑断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磁村断层走滑活动模式及对沉积扇体的控制,并针对断层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在沉积盆地内找到了多处伸展-走滑型断层和走滑-伸展型断层控沉积的沉积迁移现象,且发现了走滑伸展作用产生的斜歪扇背斜现象。这种控制作用使沉积砂体沿断层走向展布,进而控制油气成藏和分布。综合分析认为,磁村断层形成于晚中生代以来鲁西地块的张扭性应力场,是鲁西隆起不同块体差异伸展所致,起调节不同块体应变的作用。
References
[1] 毕义泉. 2002. 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成因模式与成藏规律. 石油大学学报, 26(4): 12?15.
[2] 邓津辉, 徐长贵, 周心怀, 姚长华, 黄晓波. 2010. 走滑断层转换带砂体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9(5): 18?23.
[3] 杜子图, 陈建强, 王训练, 田明中, 周洪瑞, 胡树庭. 1999. 鲁西隆起北缘帚状构造的厘定及成因机制. 中国区域地质, 19(3): 329?333.
[4] 姜慧超, 张勇, 任凤楼, 张交东. 2008. 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比分析. 中国地质, 35(5): 963?974.
[5] 金振奎, 刘泽荣, 石占中. 1999.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石油大学学报, 23(5): 1?5.
[6] 李理. 2013. 惠民?东营凹陷古新世?早始新世断裂系统及原型盆地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报告: 52?63.
[7] 李理, 钟大赉. 2006. 泰山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岩石学报, 22(2): 457?464.
[8] 李理, 钟大赉, 杨长春, 时秀朋, 胡秋媛, 赵利, 孙钰皓, 刘卉. 2012. 伸展作用序列及其深部背景: 以晚中生代以来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为例. 地学前缘, 19(5): 255?273.
[9] 李鹏举, 卢华复, 施央申. 1995.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形成及断裂构造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 31(1): 128? 139.
[10] 李三忠, 王金铎, 刘建忠, 于建国, 吕海清, 侯方辉. 2005.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地质学报, 79(4): 487?497.
[11] 刘冠德, 夏斌, 于俊峰, 陈根文, 范立勇. 2007. 惠民凹陷南坡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1(2): 168?173.
[12] 吕朋菊, 张明利, 朱兴珊. 1990. 泰山周围下古生界与泰山群不整合面上滑动构造的发现. 地质论评, 38(5): 473?478.
[13] 马杏垣. 1999. 构造地质学.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73?78.
[14] 马杏垣, 刘和甫, 王维襄, 汪一鹏. 1983.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 地质学报, 57(1): 22?31.
[15] 牛树银, 王金忠, 孙爱群, 马宝军, 陈超, 王宝德, 张建珍, 胡华斌. 2012. 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耦合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1?7.
[16] 漆家福, 张一伟, 陆克政, 杨桥, 陈发景. 1995.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 石油实验地质, 17(4): 316?323.
[17] 任文忠. 1989. 伸展滑脱构造和聚煤盆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8(4): 16?22.
[18]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 1991. 山东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 地质出版社: 443?499.
[19] 唐智博. 2010. 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新生代隆拗关系. 青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论文: 55?61.
[20] 王桂梁, 王信, 王文杰. 1992. 滑脱构造研究――以闽西南二叠系含煤区为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71?73.
[21] 王国芝. 2006. 济阳坳陷陈家庄?白庙地区构造成因及演化研究. 胜利油田博士后研究报告: 82?102.
[22] 徐长贵, 于水, 林畅松, 王昕, 王粤川, 李慧勇. 2008. 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及其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 古地理学报, 10(6): 633?641.
[23] 薛雁, 吴智平, 李伟, 聂文龙. 2013. 东营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06?212.
[24] 燕守勋, 王贵梁, 邵震杰, 孟宪刚. 1996. 鲁西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模式. 地质学报, 70(1): 1?12.
[25] 杨辉, 程军, 王宜昌. 2005. 重新认识东营凹陷的深层构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40(3): 360?365.
[26] 于建国, 韩文功, 王金铎. 2009.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以济阳坳陷为例.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35?76.
[27] 赵利. 2012. 东营凹陷古新世?早始新世断层特征与盆地原型. 青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论文: 22?34.
[28] 郑德顺. 2006.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控盆作用. 青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论文: 36?56.
[29] 钟建华, 王国壮, 高祥成, 夏景生, 王洪宝, 王志坤, 陈志鹏. 2008.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丰1扇背斜的特征、成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地质科学, 43(4): 625?636.
[30] Dahlstrom C D A. 1970. Structural geology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Canadian Rocky Mountain.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18(3): 332?406.
[31] Morley C K, Nelson R A, Patton T L and Munn S G. 1990. Tra-n?sfer zone in the east African rift system and their releva?nce to hydrocabon exploration in rifts. AAPG, 74(8): 1234?1253.
[32] Philip K, Keith A, Klepeis and Frederick J V. 2009. Global tectonics (Third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210?246.
Full-Text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