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兰,叶森,曾刚.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6-11.
|
[2] | 李晖,陈漫涛.珠三角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联动机理研究——基于湘南地区开发开放背景下的产业承接转移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9):29-36.
|
[3] | 车冰清,朱传耿,杜艳,等.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46-51.
|
[4] | 施慧洪.四大经济区金融与产业联动的比较[J].商业时代,2012(24):138-139.
|
[5] | 姜霞.论城市圈发展的产业联动模式及现实研判与选择[J].求索,2012(10):14-16.
|
[6] | 邬丽萍.城市群空间演进与产业联动——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3):82-88.
|
[7] | 魏娟,吴莅芳.物流业与三大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11):28-30
|
[8] | 南宇,李兰军.西北五省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J].开发研究,2006(2):71-74.
|
[9] | 刘钊,马军海.产业联动网络及其形成演进机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104-107.
|
[10] | 刘宁宁.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与机制探析[J].理论前沿,2009(6):22-23.
|
[11] | 高伟,聂锐,张燚,等.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软科学,2011(5):83-93.
|
[12] | 罗捷茹.产业联动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
[13] | 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5):2-4.
|
[14] | Schmitz H.Global Competition and Local Cooperation: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Sinos Valley,Brazil[J].World Development,1999,27(9):1627-1650.
|
[15] | 王红霞.产业集聚是否就是产业联动[N].解放日报,2007-08-27(13).
|
[16] | 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以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IC产业联动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
[17] | 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18(4):342-348.
|
[18] |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
[19] | 盖美,刘伟光,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
[20] | 滕欣.海陆产业耦合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
[21] | 李健,滕欣.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效应及发展趋势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7):39-44.
|
[22] | 李健,滕欣.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1-6.
|
[23] | 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2.
|
[24] | 栾维新.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43-88.
|
[25] | 宋张弟.环渤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
|
[26] |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
[27] | 赵昕,孙瑞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海陆产业系统演化研究综述与趋势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9(6):94-97.
|
[28] | 刘伟光.辽宁省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演进与调控措施探讨——耗散结构理论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56-60.
|
[29] | 董晓菲.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
[30] | 毛昊洋.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
[31] | 戴桂林,刘蕾.基于系统论的海陆产业联动机制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6):87-92.
|
[32] | 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7(8):82-87.
|
[33] | 卢宁.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
[34] | 王诗成.实施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刊,2011(2):33-36.
|
[35] | 郑贵斌.山东实施陆海统筹的探索实践与重要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1(9):11-14.
|
[36] | 徐加明,谢树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陆海统筹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09(2):64-66.
|
[37] | 宋军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海统筹发展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12):110-113.
|
[38] | 赵昕,王茂林.基于灰色关联度测算的海陆产业关联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5):150-151.
|
[39] | 赵亚萍,曹广忠.山东省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3):21-26,48. 浏览
|
[40] | 王文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14.
|
[41] | 张春玲.产业链视角下的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
[42] | 周福君.我国沿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6.
|
[43] | 殷克东,王自强,王法良.我国陆海经济关联效应测算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27(6):110-114.
|
[44] | 常玉苗,成长春.江苏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及联动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34-36,46.
|
[45] | 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
[46] | 李文荣.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