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外法学  2015 

特别认知者的刑法归责

Keywords: 特别认知,客观归责,目的理性,角色,利益,团结义务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特别认知给日益风行的客观归责理论带来一些难题。其中有体系上的问题,如客观归责是否有主观化的嫌疑,但更多的是关于不法归责实质根据的分歧。在目的理性的归责视野下,归责不再由自然意义上的因果性和目的性决定,而取决于外部的价值和目的;利益侵害也只是归责的必要条件,社会角色才是确定不法归责的充分根据。据此,如果特别认知的危险与角色无关,对归责就没有影响,反之则可以成为归责的对象。如果特别认知与角色无关,但行为人利用特别认知伤害他人,或者基于团结义务而必须退让时,行为人仍然应当为不法结果负责。

References

[1]    参见(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页244。
[2]    参见(德)京特?雅科布斯:《规范?人格体?社会——法哲学前思》,冯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页89。
[3]    请代表性地参见刘艳红:“客观归责理论:质疑与反思”,《中外法学》2011年第6期。
[4]    Vgl. Welzel, Das deutsche Strafrecht,11. Aufl.1969,S.66.
[5]    参见(德)Roxin:“客观归责理论”,许玉秀译,《政大法学评论》第50期。
[6]    参见刘艳红,见前注[3]。
[7]    参见陈镟:“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8]     Vgl. Armin Kaufmann,“Objektive Zurechnung” bei Vorsatzdelikt, in: Festschrift fur Jescheck,1985,S.251 ff.
[9]    Struensee, Objektive Zurechnung und Fahrlassigkeit, GA 1987,S.97 ff.
[10]    Vgl. Hirsch, Die Entwicklung der Strafrechtsdogmatik nach Welzel, in: Festschrift der Rechtswis- senschaftlichen Fakultat zur 600—Jahr—Feier der Universitat Koln,1988,S.399 ff.
[11]     Vgl. Hirsch, Zur Lehre von der objektiven Zurechnung, in: Festschrift für Lenckner, 1998,S.135.
[12]    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页24。
[13]     Vgl. Wolter, Adaquanz——und Relevanztheorie, GA 1977,S.257 ff.
[14]    Vgl. Baumann /Weber / Mitsch, Strafrecht Allgeimeiner Teil,10. Aufl.1995,§22 Rdn.24.
[15]     Vgl. Roxin, Finalitat und Objektive Zurechnung, in: Gedachtnisschrift für Armin Kaufmann,1989,S.250 f.
[16]     Vgl. Burkhardt, TatbestandsmaBiges Verhalten und ex—ante—Betrachtung, in: Wolter/Freund (Hrsg.),Straftat, Strafzumessung und StrafprozeB im gesamten Strafrechtssystem,1996,S.105 ff.
[17]     Vgl. Frisch, Straftat und Straftatsystem, in: Wolter/Freund ( Hrsg.), Straftat, Strafzumessung und StrafprozeB im gesamten Strafrechtssystem,1996,S.183 ff.
[18]    张明楷:“也谈客观归责理论”,《中外法学》2013年第2期。
[19]     Vgl. Greco, Das Subjektive an der objektiven Zurechnung: Zum ? Problem“ des Sonderwissens, ZStW 117(2005),S.529.
[20]    参见陈镟,见前注[7]。
[21]    参见陈镟,见前注[7]。
[22]    许玉秀:《当代刑法思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页521。
[23]    参见劳东燕:“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政法论坛》2010年第6期。
[24]    参见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5]    Vgl. Greco (Fn.19),S.534 ff.
[26]    (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犯罪原理的发展与现代趋势”,王世洲译,《法学家》2007年第1期。
[27]    Greco (Fn.19),S.538.
[28]     Sacher, Sonderwissen und Sonderfahigkeit in der Lehre vom Straftatbestand?2006,S.278.
[29]    许玉秀,见前注[12],页155。
[30]    参见陈镟:“论主客观归责间的界限与因果流程的偏离”,《法学家》2014年第6期。
[31]    参见罗克辛,见前注[1],页128。
[32]    罗克辛,见前注[26]。
[33]    罗克辛,见前注[26]。
[34]    例如,不主张照搬客观归责理论的张明楷教授认为:“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广义的)因果关系部分,应当分为两步讨论:第一步讨论事实的因果关系,在肯定了事实的因果关系部分之后,第二部讨论结果归属”(参见张明楷,见前注[18])。主张不接受客观归责理论的刘艳红教授认为:判断结果与条件之间是否具有相当性“是以行为人实际所造成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并借助行为人的预见可能性与结果回避可能性等刑法规范层面的思考以及刑事政策、法律目的等进行相当性的常识判断,最终确定是否以及如何将结果归之于行为人,此一阶段,实际是归责问题”(刘艳红,见前注[3])。很显然,两位教授均未否认独立于狭义因果关系之外的归责判断的重要性。
[35]    Greco (Fn.19),S.536.
[36]    (德)克劳斯?罗克辛刑法的任务不是法益保护吗?”,樊文译,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1520
[37]    同上注,页151以下。
[38]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页315。
[39]     Vgl. Roxin, Das strafrechtliche Unrecht im Spannungsfeld von Rechtsgliterschutz und individueller Freiheit, ZStW 116(2004), S.929 f.
[40]    Vgl. Roxin (Fn.39),S.931 f.
[41]     Vgl. Roxin, Der gesetzgebungskritische Rechtsgutsbegriff auf dem Prlifstand, GA 2013,S.435.
[42]    Roxin (Fn.39),S.943.
[43]    参见雅科布斯,见前注[2],页21以下。
[44]    Vgl. Jakob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U 2. Aufl.,1993,2/2.
[45]    参见(德)京特?雅科布斯:《行为责任刑法》,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8以下。
[46]    同上注,页420
[47]    参见(德)京特?雅各布斯:“刑法保护什么:法益还是规范适用?”,王世洲译,《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
[48]     Vgl. Jakobs, Tatervorstellung und objektive Zurechnung, in: Gedachtnisschrift für Armin Kaufmann,1989,S.271 ff.
[49]    之所以认为法益保护原则的基准不是法益而是利益,主要是考虑到法益是法律所保护的生活利益,在法律是否保护某种利益还没有通过客观归责而确定前就称其为法益,可能是一种逻辑错误。另外,一如后文简要介绍的那样,法益保护原则在客观归责理论中的运行其实是以利益衡量为基础的,认为利益是其基准因此也是更准确的归纳。
[50]    罗克辛,见前注[36],页151以下。
[51]    Jakobs (Fn.44),S.V.
[52]    Vgl. Roxin (Fn.39),S.930 ff.
[53]    Vgl. Sacher (Fn.28),S.278 f.
[54]    黄荣坚:《基础刑法学(上)》(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页178。
[55]    周光权:“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中外法学》2012年第2期。
[56]    车浩:“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法学研究》2009年第5期。
[57]    参见雅科布斯,见前注[2],页88—89。
[58]    参见雅科布斯,见前注[45],页6以下。Jakobs分析说,面对违反规范的行为,可以有三种方式:改变态度,不再信任规范;自我预防,重新设定环境;通过法“反事实地”坚持其期待;第三种方式即是归责的方式(参见同书页9)。
[59]    雅各布斯,见前注[47]。
[60]    Vgl. Jakobs (Fn.44),7/50.
[61]    Greco (Fn.19),S.543.
[62]    Vgl. Sacher (Fn.28),S.280 ff.
[63]    关于组织管辖与制度管辖的含义与争论,请参见何庆仁:《义务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177以下。
[64]    参见许玉秀,见前注[12],页26。
[65]    杜沙:“客观归责与不作为浅析”,载张明楷编:《刑事疑案演习(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7。
[66]    参见何庆仁,见前注[63],页137—138。
[67]    参见张明楷:《刑法的私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页73。
[68]    (德)沃斯?金德霍伊泽尔:“故意犯的客观和主观归责”,樊文译,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222—223。
[69]    杜沙,见前注[65],页7。
[70]    参见许玉秀,见前注[12],页26。
[71]     Vgl. Greco (Fn.19),S.544 f.
[72]    冯军:“刑法教义学的立场和方法”,《中外法学》2014年第1期。
[73]    张明楷:“也谈刑法教义学的立场”,《中外法学》2014年第2期。
[74]    服务生尽管可以因为没有故意或过失而最终不被归责,但是将服务生没有检验菜品的行为一律评价为(客观)不法,于生活常识不符。社会期待是一般性的客观期待,与行为人的主观认知无关,所以也不能以期待仅仅针对特别认知(故意)者为理由进行辩解。能够期待于有特别认知的角色者的,也必须可以期待于无特别认知的角色者。因为期待,至少不法层面的规范性期待,总是针对抽象的角色,而不是偶然地有或者没有特别认知的具体个人。
[75]    张明楷,见前注[67],页115。
[76]    关于刑法中团结义务与容忍义务的观点纷争之介绍,请参见王钢:“紧急避险中无辜第三人的容忍义务及其限度”,《中外法学》2011年第3期。
[77]     Vgl. Jakobs, Beteiligung, in: Festschrift für Lampe,2003,S.566.
[78]     Vgl. Iivangoff, Die Duldungspflichten im rechtfertigenden Notstand,2009,S.150.
[79]    Vgl. Jakobs (Fn.77),S.573.
[80]    锅炉工案例对公众健康的侵害通常过程缓慢且程度轻微,所以不足以要求锅炉工放弃烧煤。如果锅炉工知道烧的煤马上就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自然另当别论。
[81]    参见陈洪兵:《中立行为的帮助》,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页1。
[82]     Vgl. Frisch, Beihilfe durch neutrale Handlungen, in: Festschrift für Lliderssen, S.553.
[83]     Vgl. Caro John, Das erlaubte Kausieren verbotener Taten — Regressverbot,2007,S.184.
[84]    王钢,见前注[76]。
[85]     Vgl. Coninx, Das Solidaritatsprinzip im Lebensnotstand,2012,S.275 ff.
[86]    (德)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的法律》,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页45。
[87]    参见车浩:“占有概念的二重性:事实与规范”,《中外法学》2014年第5期。
[88]    参见(德)Schlinemarm:“作为学术的刑法释义学”,载许玉秀、陈志辉合编:《不移不惑献身法与正义——许迺曼教授刑事法论文选辑》,台湾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页13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