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径流侵蚀产沙过程的环境解释
, PP. 905-911
Keywords: 地表径流,DCCA,环境因子,侵蚀产沙,黄土丘陵沟壑区
Abstract:
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和排序(DCCA)方法对陕北吴起县典型坡面侵蚀产沙过程进行了环境解释。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土样侵蚀产沙量的解释量达83%,其中DCCA排序轴前4轴的解释量占总排序轴解释量的69%,且分别与坡位、土壤质量、海拔、干根重显著相关。坡面径流侵蚀产沙量随冲刷时间呈波浪式变化,环境因子对侵蚀产沙过程影响甚微。坡面径流侵蚀产沙量按地形部位表现为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底,按地类则表现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阔叶纯林。
References
[1] | 余新晓.水文与水资源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65~77.
|
[2] | 曾光,杨勤科,姚志宏.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侵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1):6~9,38.
|
[3] | 朱智勇,解建仓,李占斌,等.坡面径流侵蚀产沙机理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5):1~7.
|
[4] | 和继军,蔡强国,刘松波.次降雨条件下坡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5):1263~1268.
|
[5] | 邵文伟,师长兴,范小黎,等.1960~1990年间渭河下游河段滩槽冲淤动态与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10):1268~1276.
|
[6] | 孔亚平,张科利.黄土坡面侵蚀产沙沿程变化的模拟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2003,(1):33~38.
|
[7] | 张光辉.坡面水蚀过程水动力学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 2001,12(3):395~400.
|
[8] | 谷天峰,王家鼎,付新平.基于斜坡单元的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2013,33(11):1400~1405.
|
[9] | 张金屯.数量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10] | 索安宁,王兮之,胡玉喆,等.DCCA在黄土高原流域径流环境解释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6,26(2):205~210.
|
[11] | 索安宁,洪军,林勇,等.黄土高原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9):1719~1723.
|
[12] | 彭月,王建力,魏虹,等.重庆市岩溶区县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及土壤侵蚀影响评价[J].中国岩溶,2008,27(3):246~254.
|
[13] | 李斌,张金屯.基于GIS的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区土壤侵蚀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134~138.
|
[14] | 赖亚飞,朱清科,张宇清,等.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3):83~87.
|
[15] | 林大仪.土壤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
[16] | 张峰,张金屯,张峰.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植被格局及环境解释[J].生态学报,2003,23(3):421~427.
|
[17] | 沈泽昊,张新时.三峡大老龄地区森林植被的空间格局分析及其地形解释[J].植物学报,2000, 42(10):1089~1095.
|
[18] | 徐佳,刘普灵,邓瑞,等.黄土坡面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减流减沙效益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11):1391~1396.
|
[19] | 于国强,李占斌,裴亮,等.不同植被类型下坡面径流侵蚀产沙差异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1~5,11.
|
[20] | 郑江坤,吴黎军,魏天兴,等.陕北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抗冲性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9,23(6):14~18.
|
[21] | 张颖,牛健植,谢宝元,等.森林植被对坡面土壤水蚀作用的动力学机理[J].生态学报,2008,28(10):5084~5094.
|
[22] | 田剑,汤国安,周毅,等.黄土高原沟谷密度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5):622~62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